【中国社会科学网】 卫兴华:准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文时间:2017-1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根据我国物质文化落后的具体国情,在总结此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理论,是我国改革与发展所依据的最大国情。

用新的论述、新的语境描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应当明确,党的十三大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依据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的具体状况,只是当时作为起点的具体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断发展中,现在描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状况,就需要有新的论述、新的语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经历的时间,中央文件确认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算起,要经历百年时间,直到本世纪中叶。应当明确两点: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依据的物质文化落后状况,并不构成初级阶段的经济特点,而是作为初级阶段要消除落后贫困状态的任务论述的。概括地说,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向共同富裕。二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依据的具体国情状况,只是从1956年到1987年30多年的发展状况。事实上,在初级阶段的长时期中,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

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大体上把长达100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为三个30年左右的具体阶段:1956年到1987年的30多年为前期阶段,是总体上处于落后贫困的阶段;从1987年到2020年的30多年为中期阶段,是实现第一个10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任务,即实现全面小康,通过发展和扶贫,消灭全国尚存的几千万人口的贫困状态;再经过约30年的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第二个100年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没有变”与“不断变”是辩证统一的

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三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期状况相比,真乃天壤之别。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自满。我国现在虽然摆脱了初期阶段的绝对落后状态,但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事实说明这一点,他曾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运用了“没有变”与“不断变”的辩证法,多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没有变,多次提出“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根据。

“三个没有变”与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快速发展的大变化怎样相统一呢?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并且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的重大变化。新中国的前30多年,虽然还处于落后和贫穷的状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洗雪了百年任由列强侵略宰割的耻辱,并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发展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一两百年。党的十三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逐步朝着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前进,成绩十分显著。

认准“不断变”的实际,坚持“没有变”的定力

既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没有变,又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从总体发展战略的大逻辑上讲的。既要看到初级阶段发展目标实现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体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当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将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强调缩小个人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

从战略定力的大逻辑来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根据媒体报道,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到2610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了1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表明,中国生产的消费品仍不能完全满足国人的需要。另外,我国有些重要生产资料如某些特殊的高级钢材还需要进口。但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评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前期阶段,连日用消费品也严重供不应求,凭票证和副食本供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和私人工商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改变了“短缺经济”状况,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现阶段,由于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需求结构产生变化,对高端产品包括奢侈品的需求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外消费需求也有变化,我国出口贸易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改革出口产品结构。由此,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与近年来的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转入中高速换挡期相联系的,要求创新驱动发展,重在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特点,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理论和政策同样长期坚持不变,但在具体提法上和实际发展中也在变化。原来的提法是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后来放弃“补充”一词,改提“共同发展”。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最初只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几。近些年来,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6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0%,对税收和就业贡献率已分别超过50%和80%。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的各种具体变化之一。在认识到“不断变”的同时,我们应坚持“没有变”的定力,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公有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面对我国发展中的新问题,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百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原文链接:http://ex.cssn.cn/dzyx/dzyx_llsj/201710/t20171016_3668432.shtml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