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智库答问|刘元春:以改革精神定位全年宏观经济政策
发文时间:2020-01-03

【智库答问】

编者按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刚刚过去的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所表述的那样:“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已经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华大地,哪些重大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哪些关键节点应当高度关注?新年首期《光明视野·智库答问》特邀专家分析展望,与您共同擘画美好图景,凝聚前行力量。

光明智库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2020年,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2020年,中国经济虽然在各种体制性、结构性和周期性力量的作用下将持续承受下行压力,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强大的弹性、韧性以及部分下行周期力量的逆转,下行幅度将逐步收窄,宏观经济依然会在合理区间运行。基础性、全局性改革仍是解决目前各类深层次问题的关键。因此,不能因短期下行压力而失去战略定力,要全力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基础性制度改革层面着手,持续释放新一轮制度红利。

必须进一步梳理各类问题的边界,区分短期波动问题与中长期增长问题之间的差别,区分外部冲击与内部冲击之间的差别,分类使用需求管理政策、结构性调整政策以及基础改革政策。必须对周期性波动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经济波动过大。对于中长期增长问题要采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持续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对于资源配置扭曲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减少市场摩擦,恢复市场功能;对于涉及基本利益冲突、大的制度扭曲问题,必须进行基础性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各类改革主体愿意改革、能够改革的改革动力体系。新一轮改革必须注重激励相容、权责统一原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改革主体建立不同的第二轮改革红利分享机制和改革成本共担机制,全面激发各类主体的改革积极性。要重新界定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边界,一方面防止过多、过细的顶层设计完全约束了基层创新的空间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多的基层创新导致改革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要全面总结5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推出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已经基本顺利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内容、目标、手段都需要阶段性的大调整。第二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以市场化和法制化工具为主体。解决各种供给侧问题必须配合大改革,不能割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要以改革精神来全面梳理和定位202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对相关政策进行分类,防止各类政策在目标配置、工具选择上出现错配;宏观经济政策要定位于配合“大改革、新开放”,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创造必要的宏观经济环境,强化底线管理,全面缓和各种短期冲击。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01月02日07版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