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张可云:学术骗子的危害不可小觑
发文时间:2017-09-27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有学术骗子被曝光。一些人不具备学者身份却冒充高校或科研机构学者(教授或研究员)、甚至学官(院长或系主任等)或中央智囊,也假模假样地搞调研、讲学、咨询和所谓合作,欺骗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以谋取私利。相对一般骗子来说,学术骗子的技术含量要高一些,隐蔽性更强。因此需要引起社会更高的警惕。

笔者知道一位这样的骗子,他有大学本科文凭,多次因诈骗被追究刑责。但此人后来居然成了北京某著名高校一野鸡学院的院长与教授,在各地招摇撞骗。他在网络上炮制的个人信息十分夸张,自称“国士”“高层智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传奇样本”。他甚至还在不少地方讲过党课,这是多么荒唐。

总体来看,一方面,学术骗子无一例外都是毫无诚信靠欺诈为生的人。他们大都以一些热门领域的专家自居,给自己编造许多唬人的称号。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较大的漏洞,让学术骗子有空子可钻,主要包括:网络个人信息监管不严,学术骗子可在百科类网站上胡编各种“高大上”的虚假身份;高校科研机构的有些学官不学无术且缺乏道德。学术骗子往往是通过与此类学官交结骗取学术身份;一些报纸、电视台与网络等媒体缺乏专业判断能力,有时不经甄别就将骗子奉为上宾;有些大学科研机构缺乏社会道德,即使知道上了骗子的当,但为了所谓的单位声誉或官官相护,也沉默不语,对骗子打着大学的招牌为害社会装聋作哑,纵容豢养与招纳骗子,个别高校甚至将勇于揭露学术骗子者视为异类;全社会缺乏规范的防骗打骗机制。绝大部分上当者为了脸面而保持沉默,致使学术骗子长期行骗却得不到应有惩罚。

学术骗子的危害不可小觑。他们以专家自居,胡乱解读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扰乱民众视听,误导地方与企业的发展思路;他们玷污学术的尊严与圣洁,其恶劣社会影响会伤害真正的学术研究,导致一般民众对学术真假难辨;学术骗子会使上当的大学科研机构、各级党政机构、媒体与企业蒙羞,声誉受损;学术骗子编造的垃圾文章与著作留传,贻害久远。

治理学术骗子,需要全社会增强识骗防骗意识。对涉嫌诈骗的人,需要动用法律手段打击。

识骗其实并非难事。学术骗子往往都是能言善辩之辈,但无论其如何巧舌如簧,其学者的伪装不难识别。这里列举五个简单的识别办法:一是查询其网络个人资料,凡自称国际或国内知名学者,头衔离奇古怪者,多是骗子;二是查询中国知网等正规学术资料库,凡没有发表过规范的学术文章者肯定不是学术中人;三是察言观色,凡张嘴便自吹自擂与某某领导关系不一般但对求学经历讳莫如深者多是骗子;四是观其混迹的领域,凡是在众多热门领域都自称专家者多是骗子,因为真正的专家都是术业有专攻者;五是直接询问其所冒充的单位的人事部门,凡假冒者均不可能有人事档案记录。

防骗需全社会增强防骗意识,尤其是加强对满嘴“高大上”,自称与中央权威部门或主要负责人有关系,或头衔过多过唬人者的防范,因为真正的学者不会如此表现自己。

 原文链接: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7-09/11287264.html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