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seminar]晚清赋税征缴公开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启示
发文时间:2015-11-24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seminar              第6期      



演讲人:李伟光

主题:晚清赋税征缴公开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启示



时间:11月27日(周五)下午14:30-16: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623  




内容摘要:中国自大一统以来,形成中央集权的赋税征缴制度,中央政府不直接从个体生产者那里取得赋税,而依靠官僚阶层转输。这一过程奉行信息非公开原则,纳税者与中央政府均不知官吏是否将赋税如数上缴,极易为官吏留下舞弊空间,致使中央财政收入短少。19世纪后期,天灾人祸的交互影响以及18世纪中期以来日趋严重的地方财政积欠与亏空问题,倒逼清政府进行赋税征缴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促使其将民间慈善领域的财务公开机制——“征信录”模式引入赋税征缴领域,制定并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制度,试图通过“征信于民”的渠道,革除官吏中饱,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为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征信册制度在实施的十余年间,遭遇了成本虚耗、技术落后、工匠短缺、造册滋弊、民众智识文化水平低、田赋管理混乱、官僚敷衍因循等诸多因素的阻滞,以失败告终。晚清赋税征缴公开制度的推行与失败为进一步思考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本土性,治人与治法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及纠葛,官员财政违纪的治理等问题,提供有益的镜鉴与启示。


报告人简介:李光伟,1984年生,山东青州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8-201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博士论文《晚清田赋蠲缓研究(1796-1911)》曾获2010年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目前在北京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在职联合博士后研究,研究计划为“清代地方财政亏空与积欠问题”。已在《历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清代灾荒史、社会经济史,近代中国商业、商人及其宗教慈善活动。近期重点关注清代以来的灾害、经济与财政,以及“中国历史上财务信息公开的形态与制度演进”等方面的问题。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