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2010)》,指出――明年我国GDP增长可达9.24%
发文时间:2009-11-21

11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9~2010),并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成果――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2010)。
  
  

明年GDP季度同比增速呈现“倒V”型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
  

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就总体而言,GDP全年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2%。
  

其次,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另外,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
  

报告还对世界经济进行了预测,认为世界经济虽然提前摆脱了经济衰退,但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这决定了2010年进出口增速将得到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增长13.3%、出口增长12.2%、贸易顺差出现小幅回升。
  
  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十分薄弱
  
  

中国宏观经济的超预期反弹是否就预示着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走上一条良性、可持续的复苏之路呢?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就在加速中必定要迎来又一次繁荣与过热?是否就暗示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采取全面的退出政策呢?
  

报告指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于2009年超预期反弹,而在于这种反弹是否存在内生的增长动力机制,在于市场是否开始为下一轮经济增长而自发投资和消费,在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分化与复苏的内在机制是否改变。
  

该报告对2009年超预期反弹的性质进行深度解读。从总量来看,GDP同比增速逐季提升,呈现“V”型反弹的态势,但从环比增速来看,呈现“V+倒V”型,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2个季度以上的持续加速局面,
  环比增速的波动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效应已经度过其加速阶段,开始步入平稳增长阶段。
  

报告指出,很多指标由于内在结构存在变异,其增速所反映的经济反弹比实际情况要低得多,中国宏观经济反弹并非像数据反映的那么迅猛。而且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总体方向易变性等特点,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十分薄弱。
  

从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触底回升与超预期反弹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内需扩张、存货调整的因素、也有基数效应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依然来源于政策刺激性反弹和存货周期调整,市场性自发需求依然低迷,具有强烈的局部性和易变性,标志着经济全面复苏的核心指标――“市场自我循环、自我驱动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中国宏观经济具有“易变性”,产出缺口依然存在大幅波动的可能。
  

报告指出,避免宏观经济在短期或中期内出现“第二次探底”,成为考验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和政策实施节奏的核心焦点。
  

报告指出,“两难决策”在多领域同时集中凸现。主要困难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工业主导的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之间的冲突;第二,无就业复苏与增加就业的刺激方案之间的困境;第三,进一步出口刺激、出口快速回升与不平衡调整之间的冲突;第四,房地产作为民生产业与经济支柱产业之间的冲突;第五,作为地方政府核心财源的房地产土地与作为中央政府农业基础的土地之间的冲突;第六,结构调整进程中“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之间的冲突;第七,汇率政策调整中“贬”与“升”两难选择;第八,货币政策在“数量主导型退出”与“价格主导型退出”上的两难选择;第九,战略调整问题在短期战术层面进行独立实施带来的“长”与“短”之间的冲突。
  
  

2009年构成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历史起点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经历2002~2007年间的完整波谷――波谷经济周期,呈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运行格局,在2005年完成从萧条到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并且在2007年达到经济周期波峰。从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周期的内在收缩倾向叠加美国次贷危机的外部紧缩效应,导致中国经济景气转折下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迅猛回落。在进入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当年度内,中国经济景气已经完成从繁荣到萧条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
  

2009年,中国经济的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效应显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的强劲增长而补偿大幅度萎缩的外部需求,有效逆转悲观经济预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速,能够实现8%以上的年度实际GDP增长速度,但无法超越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景气在2009年处于通货紧缩的经济萧条状态,将从2010年起重新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而波谷年度2009年构成本次经济周期的历史起点。
  

报告建议,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启发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以及民间投资需求与政府投资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衡拉动作用,促进中国经济景气复苏而完成从萧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这样,在2009年中国实际GDP增长速度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而中国实际GDP水平低于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得2010年中国实际GDP增长速度接近并且超过潜在GDP增长速度,逐步缩小通货紧缩缺口而使得实际GDP水平回归潜在GDP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