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孙久文:沿海+内陆+沿边:中国开放新格局
发文时间:2013-12-27

在中国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对外开放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就区域发展格局而言,与对外开放的时间早晚、开放程度深浅紧密相关。随着近年来内陆中西部地区外资、外贸增速超越东部,以及中国提出“向西开放”、加大“沿边开放”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国开放重心内移的观点也随之而来。事实是否如此?这将为中国开放格局和区域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采访了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他认为,向西开放更多的战略意义,不应对其经济意义寄望过高。因此,短期内中国整体开放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他亦认为,未来应在继续推进沿海更高层次开放的同时,推进内陆和沿边开放,形成沿海开放和内陆、沿边开放相互协调、相互带动的新格局。

未来对外开放的核心仍是东部

21世纪》:2007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出口增速、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都明显高于东部和全国平均增速,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区域开放重心开始向内陆转移,你怎么看?这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孙久文:中西部地区外贸外资增速虽然很快,但现在的比重并不是特别大,东部地区外贸比重仍然占到85%,吸引外资占80%。因为东部地区的基数大,虽然增速慢一点,但所占比重并未下降。从总体上看,这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由东部向西部逐渐增高,而对外贸易增速是由南部向北部逐渐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并不足以支撑对外开放重心向内陆转移的观点。

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很有必要,但是未来对外开放的核心地带还应该在东部。因为,目前东部在开放格局中的地位还很难替代——这一方面与产业结构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交通和区位因素。毕竟,现在对外贸易主要还是靠海运,相较而言,中西部地区还是太远、外贸货运成本太高。

21世纪》: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内需拉动,产业布局也可能会日益向内陆挺进,其相对距海较远的劣势是否也在减轻?

 

孙久文:现在各方面都在讲,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但从统计数据看,这只是一部分事实。目前的产业转移,都是第二产业的转移,主要是制造业;而东部地区在外移制造业的同时,用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填补其空间,所以东部在整个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并未下降。

东部的开放转型对制度要求很高

21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招商引资、吸引加工制造业落户构建自身发展能力,但30年后,这些地方依然忙于招商引资。这是否意味着这样的开放、发展模式值得反思?

孙久文:东部地区产业转型确实已进入关键期。这种转型,肯定是从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向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从比较粗放的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转型。但这种转型对整体的制度要求很高。中国现在很多地方领导,做开发区都轻车熟路;但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经验。

以香港和“珠三角”的关系为例:这些年香港的制造业基本都已转移到“珠三角”,但香港的服务业就很难转到“珠三角”。因为,香港服务业的繁荣与香港自由港的定位、香港的制度有很大关系。

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度建设一定要跟上。服务业的发展,对体制的要求比制造业要高。比如,现在上海自贸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改革——而其要发展的产业,基本都是现代服务业。自贸区的体制,相对比较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

21世纪》:中部地区一直是中国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但过去三十年经济表现并不突出。当前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政策导向希望沿海转移的产业移往内陆中西部地区,但市场选择也许不一定是这样。这种情况下,中部地区怎么办?

孙久文:中部问题比较复杂:首先,中部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角色是粮食基地,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现在一些制造业开始逐渐进入中部。安徽年引进省外投资超过6000亿已有好几年,河南、湖南、湖北每年引进的外来资金也都在三五千亿规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在制造业方面很有发展潜力。这也与其区位条件有关:毕竟其离东部地区近、离海港也较近,加上人口较多、市场也相对比较大。

21世纪》:中部很多地方将航空港作为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会成为未来内陆开放的重要途径吗?

孙久文:航空港开放这种模式,毕竟不可能面太广,只适合一些大型交通枢纽。整个中部地区,大型交通枢纽也就郑州、武汉、长沙等少数几地,合肥、南昌通过航空港开放都不一定可行。

对“向西开放”不要寄望过高

21世纪》:这次三中全会决议特别提到沿边开放,20年前中国就启动了延边开放,但从效果上看远不足以与沿海开放相提并论,原因是什么?沿边开放下一步该如何进行?

孙久文:沿边开放不如沿海开放的效果好,首先还是因为区位。毕竟,陆地边界对面只有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地区,而港口是面向全世界的。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相比,条件上有差距。并且,中国沿边很多地方又是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区域。所以,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还是需要通过沿边开放、加大外向型经济比重,以激活整个沿边地区的经济。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持边境的稳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些更加开放的政策。比如,现在黑龙江绥芬河正在试验人民币与卢布的自由兑换。这些突破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对当地经济起到激活作用。

21世纪》:从国际来看,沿边开放有没有特别成功的典范?

孙久文:一些内陆国家完全没有出海口,就是靠沿边开放。比如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捷克。

21世纪》:随着“向西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国目前整体开放格局是否会有所改变?

孙久文:对“向西开放”的效果,要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中国不像美国:美国西边是海;而中国的西边是中亚内陆,比中国的新疆都落后,且其体制对中国也没有优势。所以,现在不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问题,而是中亚国家限制的太严格,甚至还有收缩的迹象。至于通过欧亚大陆桥进入欧洲,中亚国家在半道收过路费,就更阻碍了中国向西开放。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一是基于“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印度、美国计划形成一条由欧洲沿俄罗斯边缘到哈萨克斯坦向南到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南北向经济带;俄罗斯也想重温旧梦,希望吸纳中亚国家组成一个关税同盟。中国提出东西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针锋相对。换言之,丝绸之路经济带除了经济考虑,更多的是政治考虑。毕竟,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上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寄希望于它能像当年改革开放那样激活中国经济活力,可能希望过高。

总而言之,中国暂时还会维持现在这样的开放格局。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可能的格局是:东部沿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中部地区主要是制造业,西部更多依靠一些资源性产业。

不用担心沿海产业“空心化”

21世纪》:整体上看,中国已形成“沿海+内陆+沿边”的开放格局,下一步如何深化这一开放体系?

孙久文:沿海开放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自贸区,可以以自贸区的方式推进整体变革。自贸区试验后,应该在整个沿海地区推广开来。这样可能会大大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沿边开放对象更加明确,对面国家的制度、民族文化习惯都不一样,需要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开放政策,甚至是“一事一议”。

21世纪》:未来随着内陆开放力度加大、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产业持续内移,如何协调沿海和内陆的开放、防止沿海地区产业“空心化”?

孙久文:不应阻止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关键是接续产业如何发展。现在经济转型,东部和中西部转型内容是不一样的:东部是向更高层次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中部和西部则是从原来比较传统的产业结构向现代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因此,没必要过于担心沿海地区产业“空心化”。一方面,沿海掏不空——如果真的出现沿海产业“空心化”问题,只能是转型路子没走对;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的创造力会形成新的产业和竞争力。

当然,要在沿海开放的同时来推进内陆和沿边开放,形成沿海开放和内陆、沿边开放相互协调、相互带动的新格局。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