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石慧敏:实现共赢:快加入群聊“一带一路”
发文时间:2019-05-13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已逐步形成一个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等的超级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群。在倡议提出后的五年多以来,一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的信息,截止2019年4月,我国已与131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合作文件,并且深度参与的沿线国家有六十余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G7成员国意大利也正式和我国签署了“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成为欧洲发达经济体参与的代表。另一方面,在倡议的推动下,现已形成了“六廊六港多国多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格局。刚刚在北京落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总结了以往取得的成绩,也和参与的国家地区对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

给沿线国家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继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在深化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里程碑。“一带一路”是由中国,一个新兴经济国家提出的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大规模的合作倡议。它之所以能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其根本原因是倡议所倡导的互联互通、促进地区合作是符合沿线国家双赢、多赢的正确方向。这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提议给沿线国家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提议下的新签订的对外合作合同额超过50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工作岗位,上缴东道国税费20.1亿美元,总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奇迹”既给发展中国家地区带来了经济增长的信心,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发展的经验。中国模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快速的工业化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里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工业化也是其他一些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的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早期经济起飞的引擎。相对应的,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地区的一个共性就是工业占比较低。他们中有的依然以农业为主,有的经济主要依靠低水平的服务业,还有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工业占比还没有上升到过去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水平,就出现了下降。中国快速的工业化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工业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工业化的后盾是一定的基础设施水平。我国改革开放早期有一句生动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反映出了举国上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我国在铁路、公路、机场等“铁公基”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18年底我国铁路里程长度世界第二,高铁长度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全球港口十强中有七强在中国。

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大部分是由当地政府提供。然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时间长,风险高,收益慢,加上发展中国家地区政府的财力所限,新建道路、机场、港口等公共品尤为困难。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部性,即它的获益方不仅包括该国该地区人民,还包括与该地区进行贸易投资交流的沿线地区人民。这主要是因为贸易、投资带来了国际联通性,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会使得整个链条上的国家贸易成本下降,也会给外国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基建是中国发展经验可复制的部分,沿线国家也有迫切的投资需求。据世界银行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大约有1万亿美元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只是吸收外资的国家,即“请进来”,现在中国企业积累了实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强大的生产实力。正因如此,“一带一路”恰当地匹配了基础设施供给和需求的差距,提供了一个整合多方资源的平台,为整体的降低贸易投资成本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一个渠道。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尽管“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个超级工程的复杂性,总结和面对已有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参与国家出现了巨大的债务问题,缺乏偿债能力,使得一些项目被搁置和废弃,造成了前期投入的损失。另外,外界批评部分“一带一路”项目融资、招标、和实施过程不透明,影响了一些国家地区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过去五年多以来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现有项目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措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一,需要评估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从而找到最有经济扩散意义的项目。全球贸易交通网络中一些关键的节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等。“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实现多国互联互通,降低国家间贸易成本,因此找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才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判断节点需要根据各国贸易的商品重量、时效性、运输方式的时效性、现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判断。有些产品的运输现在严重依赖于海路运输,时间长,如果换做铁路公路运输可以大大缩减运输时间,特别是对那些时间敏感度高的产品,如农产品,就会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有些铁路公路运输去程运量较高,但回程因为贸易额较少,造成空运比例高。有些国家有较好的基础设施的底子,只要建成一些投入较小的联通项目,就可以展现出巨大的经济利益。“一带一路”不是经济援助,而是共同找到有利于地区发展的项目,没有可持续的经济利益,项目本身就难以持续。详尽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哪些项目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地方。已建立的“中欧班列”就是正面的例子,它的成功就是因为背后有巨大的经济需求支撑。

第二,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准确评估项目的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我国为此投入400亿美元建立了丝路基金,并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然而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依然是有缺口的。我们应该开拓新的融资模式,特别是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例如政府和私营经济结合(PPP)。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散项目风险,另一方面也带给更多企业成长的机会。同时,当我们选择项目的时候,要注意短期的经济收益和长期收益间的权衡,尽量避免项目搁置和废弃的成本。我们也应评估项目所涉及到的东道国地区的债务问题,重视其短期和长期的债务偿还能力。另外,还需准确评估项目涉及的气候风险、政治风险等。

第三,增强“一带一路”项目的透明度,保护项目东道国地区以及投资方的权益。在项目招标、投标、实施过程中要提高透明度,消除投资者的疑虑。其中涉及的政府采购流程要标准化,监管要到位。当东道地区和投资者发生冲突时,应当服从国际仲裁机构的判决。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也表达了参与各方对项目透明、廉洁的重视。有很多其他国家地区对“一带一路”项目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很大的参与潜力,增加透明度可以鼓励他们真正参与其中,从而汇集更多的资金完成更大规模的工程。

第四,推进和基础设施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升贸易投资的效率。根据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数据库(Ease of Doing Business),“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地区,贸易投资所需的流程多、时间长、花费的成本高,对经济活动造成了阻碍,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在这方面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交通成本只是贸易投资成本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些地区而言,政策性的成本往往占了较大的比重。在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应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上增加相关的配套措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贸易和投资的总量。例如,减少通关时间,给跨境电商的成长提供便利;减少签证审批环节和时间,为更广泛的人员、技术交流提供便利,促进双方旅游人数的增加。

第五,吸引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参与。现有的“一带一路”大部分还是由“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发达经济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它们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吸引他们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定能使得项目的规模和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和发达经济体的合作不限于在我国和对方的双边项目,还应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优势,以及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历史语言的关联,共同开发第三方项目。

作为超级工程的“一带一路”,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项目的拓展和深入,也会面对更复杂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上面,我们应当相对于项目的数量,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增强项目的透明度和标准化。搭建更优质的平台,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家融入,建成更多新的项目,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真正实现民心相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资金融通的五通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313694981_550962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