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邱海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
发文时间:2016-03-0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①。那么,为什么说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呢?党中央为什么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 观点呢?如何科学地正确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呢?究竟如何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呢?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论述政府与市场的一般关系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特殊关系,然后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及其关系问题,最后探讨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和市场作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它们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因此,究竟如何对待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经济学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经济实践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理论层面来说,关于市场与计划或政府的关 系,不仅有20世纪20—30年代米塞斯与兰格以及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大论战,而且类似这样的论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从实践层面来说,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像钟摆一样,始终在左右摇摆。由此可见,究竟如何科学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且依据各种现实条件和因素动态地处理好这一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仍然是经济学理论和各国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前提,侧重研究在这个前提之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经济制度本身的演化规律。讨论中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下面将首先从资源配置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而讨论市场与政府的一般关系,再进一步阐明市场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制度条件的特殊关系。 

(一)什么叫资源配置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资源的组合过程及其形成的分布。一般说来,资源配置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理解。

从微观上来说,资源配置是指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家庭和政府等)为了生产、交换或服务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和结合。例如,生产型企业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城市家庭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用多少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有多少用于家庭消费、教育和旅游等;农民家庭在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上分别用多少面积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可支配收入中多少用于投入农业生产和经营,又有多少用于家庭消费等;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多少用于行 政开支,有多少用于国防,有多少用于发展教育文化等事业,有多少于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宏观上来说,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在各种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分布状况。例如就我国来说,不仅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存在各产业或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还有收入和财富在各种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分配的不均等,等等。

微观的资源配置与宏观的资源配置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般来说,微观的资源配置受到一定的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宏观资源配置状况;反过来说,宏观的资源配置状况又会对微观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微观的资源配置问题则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一方面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研究 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资源配置公平与否则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和是否可持续。从效率与公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而公平是效率得以持续的保障。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萎缩,也就谈不上什么公平。反之,如果资源配置虽然有效率,但同时又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那么社会必然会发生动荡甚至战争。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有时不能同时兼顾,存在着一定的相互矛盾。如何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前提下研究资源配置,这正是当代经济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那种认为经济学只需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而把公平问题留给伦理 学或政治学等其他学科去研究的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

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的机制或体制问题。就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机制或体制方面的共同点来说,都存在政府与市场这两种基本方式,因此,如何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点之一。 

(二)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市场和政府

当代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不同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存在共性的一面,又存在差异性的一面,必须辩证地理解。这里首先分析共性的一面。

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前的人类历史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够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只是零星现象,因 此,从宏观上来看,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政府的经济职能即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也不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特别是经过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从而使社会经济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在经过所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几百年发展之后,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大危机和大萧条,以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阶段。一直到今天,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唇枪舌剑、争论不休,但是从实践上来看,自由竞争加上政府调控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常态,差别只是在于在不同的阶段,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各有强弱。

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和实践来看,前苏联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中央政府的计划和命令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形式,几乎不存在市场的任何作用。由于苏联在二战时期反法西斯中的杰出表现,受苏联的影响,二战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所有国家,也都相应地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受到斯大林关于“两个世界市场”理论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断绝了所有经济往来,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状态。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由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弊端,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都尝试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由于在理论上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特别是没有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问题上有根本的突破,这些改革都没有能够解决原有体制的根本问题。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再加上官僚主义盛行,社会的不公平日益突出,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全面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并不成功。

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试验和探索,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以后,我国所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举措都是在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下来进行的。 

从1992年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持续高增长奇迹。发达国家曾经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所达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我国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仍然处于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这是因为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例如,科技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落后、收入和财富分配在各阶层、各地区和各行业等方面的严重不平等、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民生问题还很突出,等等。因此,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有效解决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正是客观形势对党和政府提出的严峻挑战。其中,究竟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存在政府在一些领域权力过大从而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领域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因为实行市场经济所取得的,而中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也都是由于中国没有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而带来的结果。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标准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那种市场经济。在这些人看来,市场经济只有一种,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那种市场经济。他们以发达资本主义的“发达”结果为根据,认为只有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这种经济模式,才是中国实现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这些人主张,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私有化,同时,在政治上实行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宪政制度。

与上述观点相反,还存在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不承认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认为现存的所有经济社会问题都是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重新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那么究竟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这里,我们需要阐述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最一般关系。所谓政府与市场的一般关系,是指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国家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共性的那一面。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因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具有一般性或共性的。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因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就必然具有基础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或高级形态,而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因而,实行市场经济,其本来含义就是必须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要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使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各种经济主体拥有合法权益,并处于一种平等地位,从而能够自由地进行各种经济决策并承担相应后果。因而,在市场中,就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是一种网络结构,而不是一种等级结构。

在市场经济中,正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或实现必须按照以价值为基础的价格来进行。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因为:第一,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的形成。相对于各种不平等的经济结构而言,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和平等地位的取得,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积极性;第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使各个生产者必然要尽可能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以节约各种成本,以提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还产生了劳动及其他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重新分布或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宏观的资源配置效率。价值规律的作用产生了个别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从而能够有效地淘汰不被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技术、生产方法和产能,从而在整体上节约了社会经济资源,并使劳动和其他各种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产品生产上得到新的分布或配置。 

在承认价值规律对于资源有效配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具体来说:第一,如前所述,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的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来进行决策的,而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能是错误的、失败的,从而必然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第二,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的按比例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及其他经济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和分布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阶段性的或间歇性的、局部性的比例失调,这是因为无论是对于个别生产者来说,还是对于所有生产者而言,社会总需求以及各方面具体需 求总量永远不是一个完全已知的量。各个生产者的生产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以及各种具体需求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相反,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因而,市场经济 中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总是通过各种不平衡而得到实现的。而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是供给大于需求,就表示部分生产的过剩和资源错配、浪费;如果是供给小于需求,则意味着部分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是一些生产者得到了过高的经济利益。

总之,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和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更有效方式。但是,市场并不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绝对方式,因为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一面。正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具有二重性,所以,在所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一方面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承认并发挥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政府虽然也存在微弱的经济职能,但其主要职能是政治的职能,即保护国家领土、主权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并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也仍然是政治性的。但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越来越突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已成为一种常态。也就是说,政府也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之一,从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政府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设想中的社会主义实行无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计划的制订者和组织实施者,从而是主导资源配置的核心主体。从实践上来说,改革前的所有原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分化,其中,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激进式的改革,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朝鲜、古巴等国家则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则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这些不同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好呈现出一个色谱:朝鲜、古巴等国家政府的作用依然大大超过市场的作用,由前苏联解体而形成的一些国家以及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主体作用让位于市场,而中国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一般的共性来说,政府都是市场之外的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共同的主要手段。实践表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政府具有弥补市场缺陷的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就资本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来看,由于它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它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就十分有限,并不能因此而消除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以及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现象。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来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以及政府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机制几乎不存在,经济效率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的作用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是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即政府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缺 位”;要么是不该政府管的又管得很多很严,即政府在许多方面的作用“越位”,从而滋生了一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妨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总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市场和政府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面临的难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三)市场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的不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都是市场经济,因而有共同的一面,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又存在本质的区别,从而市场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的不同作用是由这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是必然的经济体制,从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仅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起绝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两根支柱。从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关系来说,市场经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形式。从历史实践来看,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这正是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一些国家政要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称为“市场经济国家”,同时至今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根本原因。因而,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自由的市场经济是绝对不可动摇的基础。

从实践方面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始终只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补 充”。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产生一切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根基,因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身所产生的经济危机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并不会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根本的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现象,而且在2008年又爆发了严重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时至今日,从整体上来看,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仍然在萧条中蹒跚,前景暗淡。

总之,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言,市场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且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在资源配置中,政府的作用只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补充”。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用计划代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从而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端,更加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模式以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为前提。然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都是起源于相对落后的国家。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完全用计划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上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体制,相比于完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完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体制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是因为在这种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得到了更加科学的理解和处理。具体来说,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突破和避免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几十年 的自觉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制度和体制,这种制度和体制并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并且完全是为私有制服务的,相反,它不仅始终以党对整个 国家的领导为前提,而且始终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基础,因而,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必然在党的领导下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与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具有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上的差别,还表现在 它们在资源配置中的具体职能和作用方式上,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除了运用一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之外,还能够充分运用 经济计划或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也是落后国家实现国家战略和赶超目标的必由之路。因而,那种认为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必然意味着政府的作用就必须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能对“市 场失灵”起弥补作用的观点,那种把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和手段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手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观点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我们认为,只有从我国现阶段资源配置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一)我国现阶段资源配置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阶段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1.已经基本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衡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否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整个社会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虽然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是一个有待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是,学术界的一些定量化研究成果表明,到1998 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60%,之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入新世纪之后,提高到了70%以上(如下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说,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体 系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方面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注:转引自董晓宇、郝灵燕:《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定量研究:改革开放30年市场化指数的测度》,《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第一,市场经济的法律和道德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存在市场无序化的现象和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作 用,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保障,也需要相应的契约道德精神的维护。然而,由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历史和时间不长,一方面法制建设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 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契约精神和信用伦理比较缺乏,从而导致许多经济主体的行为无序化,这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在我国资本市 场发展中、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中、资源开采业发展中等各个领域都还比较突出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市场行为的不规范,不仅产生了大量坑害百姓生命和健 康的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滋生了大量权钱交易从而损害社会公平的各种现象。 

第二,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全面充分地发挥。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还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某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仍然过于强大,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率,而疏于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其次,我国各地方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明显,企业在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充分,制约了市场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再次,就资本和企业在行业间的竞争来看,由于依然存在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各类企业的资本并不能完全自由地在应该开放的一些行业间投资和转移,从而使企业和资本在行业间的竞争很不充分,并形成了不合理的行业间的利润率差别和收入差别;最后,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应该有的或过度市场化的现象和问题。众所周知,市场主要是存在于经济领域的一种经济机制,它主要应该是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存在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作用还不够充分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市场机制在一些不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被滥用的现象,其中包括在我国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事业等各种属于提供“公共物品”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能定位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科学化,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如前所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必然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实践方面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通过各方面改革,我国政府管理制度和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和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在理论和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客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非常清晰的界定,从而在实践上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存在“越位”和“缺位”这两个方面突出的问题。 

第一,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中仍然存在权力过大、管得过多即“越位”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官僚主义、经济腐败和行政低效率等弊端。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和行政管理权来实现的,在这两个方面都还存在比较突出的“越位”问题。从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相比过去来说,政企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本身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只能相对分离而不可能是绝对分离的。从理论上来说,国有企业存在一种天然的矛盾,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国家政府必须保持对于国有企业的控制和管理;但是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又必须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国有企业的这种内在的矛盾,使政府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的同时,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政府对于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父爱主义”,这不仅表现在政府让国有企业优先垄断了许多行业,而且表现为国家控制的金融资源对于国有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偏爱”。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不平等的关系。当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掌握着国有企业的人事任命权、重大投资审批权等多方面权力,这又为一些政府官员进行寻租、国有企业领导人对政府官员进行行贿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揭露的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如何通过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我国政府运用行政管理权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方面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特别是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仍然过大,存在大量的政府“越位”的现象。一些本来政 府不该再管的事情,一些政府部门仍然不愿意撒手;一些应该而且可以完全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去解决的事情仍然由政府掌控。例如,公民在注册和创办企业时,往往受到多个政府有关部门的各种不必要的“审核”、“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而且滋生大量寻租和行贿腐败现象;在我国企业的投资过程中,还存在过多的、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门槛,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效率,并且同样滋生了大量的官员腐败现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之所以热衷于“越位”管理,不仅是因为缺乏对政府管理权限的明确法律界定,而且是因为一些政府官员有意利用公共行政权力谋取私利。

第二,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事情该管而没有管和没有管好的问题,即存在政府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与政府“越位”问题相对应,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另外一方面突出问题,即许多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政府要么没有管,要么管得不够好,即存在政府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现象。政府管理“缺位”现象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在医疗卫生、教育等属于社会公共事业领域,本来应该由政府进行有效管理并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政府却因为“无利可图”而疏于管理,或者只是挑选其中“有利可图”的方面插手管理,从而导致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不合理地发挥作用,严重地妨碍了这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纯粹的市场经济领域,政府本来应该作为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的维护者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政府官员往往从本部门甚至个人利益出发,进行“选择性”行政和执法,从而使市场秩序被严重扭曲,社会公正得不到有效保证;等等。政府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也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在“市场外部性”的管理方面,虽然我国已经有严格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不得力和“不到位”,从而使我国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 严重;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发生了各种损害广大中小股民和资本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使资本市场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大打折扣;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之间、政府管得过多与管得不够之间,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这种客观情况集中反映出来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完全理顺。因此,必须进一步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加以解决。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上述情况表明,在我国的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够充分和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仍然是 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命题。那么,究竟如何正确理解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涵义呢?

1.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央之所以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命题,是基于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 要问题和基本状况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一个正确的总体判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状况是什么呢?如上所述,那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没有 理顺,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而市场机制的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因此,只有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现实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2.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央提出这 一新的重大命题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正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 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步伐。”②

3.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央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将市场与政府这两个方面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如前所述,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政府只起“补充”作用,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市场只起“补充”作用,那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正在于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

4.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们不仅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而且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 一方面,如果不能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就必然意味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依然要发挥过多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清晰,那么市场也就不可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地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双 管齐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当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不仅是改革的主导者,也是市场作用究竟能够 发挥到多大程度的主导者,因此,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通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才能最终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明了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的总方向和主要内容:“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 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 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③

因此,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必须着力推进两个方面的改革,即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一)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④如前所述,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但是,由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特别是在市场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都 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市场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要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必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市场规则不够开放透明从而不够公平的问题:在市场的准入方面,哪些行业需要政府特许,哪些行业不需要政府 审批,哪些行业民营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哪些行业外资可以进入等,都缺乏统一的公开透明的规则和制度;在工商企业注册方面,仍然存在过多的政府干预;在市场 的监管方面,各地方之间不仅存在宽严程度的不同,而且存在监管标准的巨大差异,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原则,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在国内贸易流通体 制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都受到损害。

针对上述问题所要进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并探索对外商投 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⑤,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消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⑥,鼓励更多公民依法积极创办各类企业,更好焕发公民创业和创新热情,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改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 改革,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等等。 

2.进一步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虽然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70%,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是由市场自由决定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并没有完全实现由市场决定,例如,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通信、大宗农产品等商品, 仍然主要是由政府定价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凡是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业 (例如教育收费等)、公益性服务(例如一部分医疗服务等)、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例如气网、电网等),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 市场在形成农产品价格中的作用。

3.进一步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的征用很不规范,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被大量侵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未能建立起规范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出让方即 农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存在天然的不平等,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中完全违背市场原则,利用土地征用和出让差价,获取大量收入,以解决地方财政困难,形成了“土地 财政”现象。必须通过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平等入市、同权同价⑦。同时,完善 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护机制。在这一改革中,如何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农民个人和集体双层市场主体地位是重点和难点,在这个方面,还需要进行大胆试验和探索。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和体 系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对外和对内民间开放度不够;资本市场体系不够完备,间接融资的比例仍然过大;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 化程度以及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仍实行严格管制;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对于所有社会存款仍然承担着无限责任;等 等。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深化改革,主要包括:扩大金融业对外和对内民间开放程度,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 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 产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 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银行市场化程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⑧;等等。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 是依靠资本和要素推动的,生产和服务的原创性科技含量不高,在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附加值比较低的一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的过度耗费以及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不可持续性越来越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之所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除了受基础薄弱这个客观条件制约之外,还与我国经济的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从而竞争不够充分以及科技市场 不够发达并且不规范有关。由于竞争不够充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由于科技市场不发达不规范,特别是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得不到有效保护,进一步抑制 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科技市场不发达不规范,也极大地妨碍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换,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有效推进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换,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和环节。科技体制改革的主 要内容包括: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保护,充分调动和有效激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 研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同时,更加强化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在 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各类企业创新的多层次性和整体上的体系性和全面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效益和国际竞 争力;在国家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打破行政主导和地方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改善科技性中小企业的 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⑨;等等。 

6.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两根支柱。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和行业布局上, 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的问题。从治理结构方面来说,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中非公有资本的比例过小,从而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 要,管理上的官僚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力资源的配置及相关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从国有企业的行业分布来说,除了一部分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之外,更多地存在于各种垄断和政府特许的领域和行业,这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创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形成了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必须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 现形式,是进一步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方 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与市场接轨,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各 种所有制资本按市场原则在各种竞争性行业和环节中进行合作,从而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通过深化以上各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将进一步建立起更加完备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⑩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由于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来进行 的,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党在新时期的理论认识 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和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就 是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以逾越的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和核心,使政府与社 会即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四大以来,相比过去而言,虽然国家政府在国防、政治等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不应该发生 这种变化,但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和主要的形式,转变为与市场同时并存的另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变 革。然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厘清和理顺,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

因而,究竟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是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前提和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这一命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新的回答。对此,我们有必要做一些理论说明。

自党的十四大以来,虽然我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要搞市场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进行调整,并且在实践上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在理论上,政 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是什么、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并 不能说都搞清楚了。正是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才产生了实践中的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并存、政府管理“越位”与“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等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即使在认识上充分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政 府的性质和职能,那么,必然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即要么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实现,要么是使改革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要求。 显然,如果我们一方面承认市场经济是必然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政府对于资源配置的全面的控制权,那么,必然会产生一种“半截子”的市场经济。如 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我国政府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质,把我国政府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主动放弃党和国家政府对于政治、国防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经济 的根本上的领导权和控制权,那么,毫无疑问,这必将导致国家性质的彻底改变,这同样是完全错误的。因而,必须辩证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具体职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又要对我国政府的具体职能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更加有效地行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是基于这样 一种认识而提出的一个完全正确的判断和全新的改革思路。 

根据我国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内容:

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任何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上的首要职能,就是通过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但是,即使就这一点而言,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制度优势,不仅要避免和克服经济危机 或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且必须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 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11)。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来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就是必须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必须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必须实现对发达资本主义的赶超,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等。而为了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仅仅依靠市场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般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战略作用,注重综合运用国家产 业政策、行政管理和法律等各种管理手段。

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针对政府职能不清、权限模糊的问题,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

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管理,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

从政府职能的调整方面来说,政府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市场活动的监管、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生态环境的保护以 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在投资管理方面,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 共利益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同时,进一步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 用。

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来说,必须进一步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责。

从政府采购方面来说,在一般办公品实行竞标购买的基础上,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从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方面来说,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为了充分调动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性,必须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竭泽而渔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 应、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考核指标的权重,促使各级政府官员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

3.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为了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目标,必须进行相应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实践方面来说,政府职能的错位,往往与机构设置不合理有关。因 人设职、机构臃肿、机构重叠、人员过多,必然导致政府效率和公信力损失。因此,必须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在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基础 上,进一步精简机构、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构想。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战略构想指导下,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改革,真正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和体 现,我国经济和社会也必将得到更加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118164294.htm。

③④⑤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12、12页。

⑦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14页。

⑨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5、16页。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zjj/201603/t20160308_2903355_16.shtml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