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周业安:攀比背后有其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发文时间:2015-06-15

  高考是件累人的活,参加考试的孩子辛苦,家长们也不轻松,甚至比孩子更紧张。都说行行出状元,可哪个家长不指望着自家孩子成龙成凤呢?没考之前,家长们担心孩子的考试;考完之后,家长们就发愁报哪个学校的问题。真正解脱还要等到录取的那一刻。那一刻其实不属于孩子本身,而主要是属于家长。其中有家长如释重负的心情,也有分享孩子成败的悲喜,更有家长里短的谈资。这又回到攀比的话题上来。每年高考结束,大概是家长们攀比的蜜月期。考上好学校的家长脸上都写着得意,而没考上好学校的家长的脸上都挂着无奈。孩子的前途真的和一场考试紧密相关吗?甚至整个家庭的荣耀也和一场考试内在关联吗?从家长们的反应上看,这关联度还是挺高的,要不家长们能表现出如此明显的喜怒哀乐?真正淡定的家长少之又少。

 

  随着高考结束,录取的信息陆陆续续发布,家长们也开始分群。得到好结果的家长自然聚在一起分享喜悦,而得到坏结果的家长大多独处疗伤。但真要说起来,得到好结果的家长也不完全快乐。高校总有个差异,家长们相互一比较,或多或少也有些落差。喜悦自然是会打折扣的。除非子女争气,考上了最好的大学。那简直就如同中了状元一般。要是能像古代那样沿街呼和着传递中举的消息,那自然是最风光体面的。看到这,一些人就说了,这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人的爱面子的文化。记得以前一些国外的学者也说日本人具有爱面子的文化。不知道日本的家长会不会因为子女的升学而悲喜交加。但中国的家长的确如此。攀比和炫耀都是面子上的事情,看似某种心理在作祟。可仔细想来,也不尽然。如果仅仅是面子问题,反而好办了。对高考失意的家庭来说,脸皮厚点就好,面子又不值钱,为啥要坚持。

 

  家长们对高考的在意程度比考生还大,显然不是面子所能解释的。家长们经历了生活的起伏,深刻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波折,自然不会因为一点面子而到处显摆。家长们之所以这么在意高考,是因为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感悟到,高考真的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也似乎违背教育的宗旨。但事实上,家长们会这么认为,自然有其道理。想想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时,虽然父母不识字,但看得出来也是很紧张的。父母的紧张在于我是不是能考上大学,和现在的父母在意的东西有所不同,在我们那种情境下,考上与否才是最关键的,至于考上哪个大学倒不那么重要。原因在于,考上大学意味着就可以脱离农村,可以成为城市人。可能你会觉得可笑,现在城市不是随便进吗?那会儿不行。那会儿城市人和农村人是两种人,前者有社会保障,后者无社会保障。这就意味着成为城市人就可以无忧地生活,而留在农村就意味着生活是不确定的。这就是不平等,无法从基尼系数上反映出来的不平等,也是被现在的人们所忽视的不平等。只有我们这种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才能深刻体会两种人的巨大差别。

 

  现在你和年轻学生说改革前多么不平等,是没人相信的。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才是严重不平等,硕大的基尼系数摆那儿呢。所以我经常说,基尼系数也是个不靠谱的指标。基尼系数低不代表平等,因为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被掩盖住了。比如社会保障问题。改革前农村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看病没钱只能自己找草药,上学没钱交学费只能辍学。现在天真幼稚的年轻学子一直认为过去上学、看病是不花钱的,我都不清楚这些孩子从哪得到的历史知识。赤脚医生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医疗状况,但也是杯水车薪。我经常说类似自己这种体弱多病的人能活下来就是属于奇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没有第二个途径。考上就成为城市人,就获得干部身份,就能得到生活保障,自然也就能体面生活。所以对农村家庭来说,孩子高考成功真不是一个面子问题,而是一个生存方式的转变问题,是一个家庭能不能彻底摆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的问题。所以高考是天大的事,一点都不为过,难怪家长们更紧张了。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考也不像过去那么难了,进城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了。按理说家长们无需再担心高考。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家长们不是担心考得上考不上,而是担心能否考上好大学。这个很重要吗?真的很重要。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改革是件好事情,但如果改得不得法,危害就出现了。过往的高等教育改革轻视了教育作为准公共品的本性,过于强调市场化,带来了人所共知的三个问题:一是重规模而不重质量,高校招生人数急剧上升,相应的师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跟不上,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远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二是重效益而不重教育。高校办产业,高校重点办高收费专业,如此等等,心思就难免活了,在教育上反而关注少。三是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重点投入少数大学,使得大学之间的差距人为拉大,少数明星大学成为焦点,大部分大学则沦为配角。一旦教育失去了其公共性、平等性,教育也就难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不平等的、带有某种程度私人利益动机的高等教育导致了什么后果?大家说得比较多的一个就是高等教育和劳动需求脱节,即便是少数明星大学培养的学生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毕业生的薪酬还不如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另一个后果就是带动了劳动市场的浮躁情绪,在高校人为制造明星效应的后果就是劳动市场上也出现了对明星高校毕业生的盲目追逐,说好听点是名校效应,说难听点就是浮夸,和平常人的攀比和炫耀无甚区别。名校毕业生和普通学校毕业生相比,一定就能干吗?迄今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一点。仅就成功人士而言,出身五花八门,未必都集中在名校。但名校效应的长期后果则很确定,那就是随着劳动市场对名校毕业生的追逐,名校毕业生成功的概率也在提升,结果未来名校毕业生似乎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有出息。注意,这是劳动市场追星的结果,而不是真的名校毕业生能力就更突出。

 

  那么在高等教育造星运动的影响下,家长们对高考的重视就无以复加了。考上名校就会有前途,考上普通高校就只能成为普通人。教育成为隔断代际流动的闸门,而不是成为促进代际流动的关键渠道。这是否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悲哀呢?所以家长们高考后热衷攀比、炫耀和面子真的没关系,这只不过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存在严重不平等的反应。假如高等教育改革致力于均等化,家长们何必这么心累?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5/0615/11/AS592MB600014AED.html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