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聂辉华:政能量|普通话不妨纳入营商环境考核体系
发文时间:2019-09-06

最近,重庆市发布了《全市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该市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在六大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直接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使用普通话。

这几年,各级地方政府从上到下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重庆从推广普通话入手,这一做法可谓独辟蹊径,实乃善政,值得各地借鉴。当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体系。为了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可以考虑将普通话普及程度逐步纳入营商环境考核体系,尤其是先在大城市试行。

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一个关键指标是它能否吸引外来人口到本地安居乐业。而一个外来人能否在本地安居乐业,关键是他能否融入本地社会。语言是对外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如果一个外地人来到当地,说不了当地的方言,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首先是生活和工作不方便,接着是其在主观上会觉得自己受到排挤、歧视,当然就很难融入当地社会。

事实上,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的研究表明,语言往往成为社会歧视的工具。举个例子,游客在风景名胜区买东西时,如果会说当地方言,往往可以得到优惠价格,而说普通话就可能会“挨宰”。方言不仅有时成为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工具,还有时成为当地的外来帮派歧视其他群体的工具。

调研中发现,某个旅游城市的民宿基本上被某个省份的商人承包了,他们内部只说方言,对外形成了一致的价格联盟,并使用各种手段挤压同行竞争对手,这不仅违反了《反垄断法》,而且任其发展可能会形成有组织的灰色或者黑色势力。因此,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外来人口安居乐业,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秩序。

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形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越是容易学习,使用越是广泛,本国的文化就越是容易对外传播,并形成文化“软实力”。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委婉地提到,对外国人来说,中文很难学,这不太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文确实不太容易学,但学用一体,学了之后如果能广泛使用,反过来就会推动更多人学习中文。

不妨考虑一个案例。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北京学习了两年中文,刚刚学会普通话,却发现出了北京城,在很多地方依然听不懂各地的方言,这显然不利于其学习中文和推广中国文化。伴随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壮大,来中国或者在外国学习中文的人数也与日俱增,这对中文普通话的普及推广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因此,在涉外城市大力普及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的国际声誉,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政府作为行动主体,是普及推广普通话的最佳制度供给。语言是一种平台工具,具有显着的网络效应。标准越是统一,使用者越多,效率就越高。如果任由少数个体或者局部地区推广普通话,很难形成网络效应。相反,由政府作为行动主体,采取正面鼓励为主,在特定领域强制使用,才能破解语言推广这个复杂的“协调博弈”困局。

重庆市在大力倡导普通话的同时,要求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在参加会议、接受采访、接待群众和接触客商或外宾时“必须”使用普通话,要求从事交通、旅游以及各类便民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当”使用普通话。此举既体现了循序渐进,又突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带动作用。

可能有人担心,推广普通话会消灭语言文化的多元性。这种观点有点过虑了。首先,语言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文字的不同种类,而不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音上。其次,要以与时俱进的观点看待问题。语言本来就是一种人为发明的工具,不是自然界的天然物种。不能为了保持多样性而止步不前,真正的多样性是在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的多样性。

还有人担心普及推广普通话的难度较大,这种观点过于悲观了。当初3G智能手机出现时,很多人担心农村人不会使用。如今,再偏远的山区,农民和小孩也大多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事实上,现在很多农村和县城的小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学普通话,他们很多人甚至不会说当地方言了。时代在进步,普通话普及推广的成本也越来越低。

世易时移,变革宜矣。


原文链接: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mw9Byp05--vPFqP4vsMe14qxYRRaxYBQfRsk4BlcMTU8__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