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观点中国】王孝松、田思远:发达国家区域开放对中国的启示
发文时间:2019-10-23

扩大区域开放是当前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逐渐成型。客观来看,与发达国家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开放相比,中国区域开放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推动区域开放走向新的阶段。

构建区域协同机制,破除体制障碍

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区域之间真正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开放的难题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区域内不同法律、关税和行政体系的有效协调是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粤港澳长期繁荣的重要前提。

长三角地区也存在因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分工而导致的城市功能不明确问题,港口存在重复性建设问题。如何打破现有的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从欧盟自由港建设中学习经验。欧盟自由港区注重整体规划,立法先行,遵循“先立法、后设区”的原则,对一线、二线地区实施严格监管,各成员国严格遵守欧盟理事会颁布和修订的自贸区法律。

立法是区域开放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环节,法律法规为开放区域的建设和企业入驻、商品流通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依据,使交易和投资活动得以规范进行,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减少交易纠纷。如何在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地区形成常态化的合作协调机制,避免和减少既有的行政体制阻碍,让各种经济要素能够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这不仅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常态化协调机构和法规体系,也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布局。

发展配套服务业,抓住发展机遇

从世界三大湾区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起步于港口贸易、发展于临港工业、强大于现代服务业是发达湾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区域开放来看,美国区域开放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贸区建设的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导向性更加明确。

1999年,美国国会颁布法案,允许企业在对外贸易区内无法进行的生产活动在“分区”进行,大大鼓励了进口深加工的发展。这些对外贸易区从最初的仓储和贸易功能,增加至加工制造、销售、展览、组装等业务。从自由贸易区服务业内部构成来看,除了贸易、运输和仓储这些随着港口贸易和临港工业发展起来的传统服务业外,金融、保险、咨询、法律、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现代专业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在自贸区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扩大区域开放的发展结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区域开放的必然要求。企业集聚带来的市场需求使得各类专业服务不断集聚,不仅提高了各项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降低了单位服务成本,又转而吸引更多公司向本地区聚集,使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形成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优势。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开放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之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能够为区域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完善的基础设施决定了开放区域的物流承载能力和产业规模,以日本自贸区建设为例,其港口物流设施和作业流程集运输、仓储、加工和包装功能于一体,极大的便利了产品的外销、加工,日本的许多自贸区都具有在短时间内处理一批货物的能力。高效的一条龙服务减少了企业对商品时效性、仓储成本的担忧,同时使企业更加愿意在开放区域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流通与生产加工或包装。尽管日本的经济开放区域大多为天然良港,但开放区的集约和高效主要归功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配套公共服务。

对自由贸易区来说,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港口的承载能力,增加货物集散和贸易的规模,也能加强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带动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先后成为国家战略,两个区域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但如果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开放区域,那么就要在构建完善的互联互通网络的基础上,解决各种各样的体制障碍,推动要素禀赋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网观点中国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