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门淑莲:稻盛和夫 稳健经营成就“稻盛神话”
发文时间:2010-05-13
2010年2月1日,78岁的稻盛和夫在投入佛门13年后,又脱去僧衣,出任濒临倒闭的“日本航空”CEO。人们期待,这位曾赤手空拳创建“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被季羡林先生称为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日本“经营之圣”,还会续写经久不衰的“稻盛神话”。

1932年,稻盛和夫出生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儿岛。他在七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全家靠卖盐、卖肥皂、替人加工纸袋艰辛度日。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而且早年饱受挫折。幼时患肺结核,险些丧命;青少年时期,中学、大学、就职考试屡屡不顺,一度竟想加入黑社会去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好汉;好不容易在县立大学学了有机化学,立志从医,却不得不进公司改行靠无机化学谋生。然而,正是靠无机化学、从工业陶瓷研究起步,最终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大学毕业后,稻盛和夫进入日本京都一家电瓷瓶制造公司作技术员。由于经营不佳,公司有时连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跟稻盛一起进入公司的其他4个大学生全都辞职了,但稻盛却选择了坚持。他不惜被人骂作怪人、工贼、公司的走狗,每天加班加点,甚至吃住在实验室,全身心地投入新金属陶瓷的研究。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也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以300万日元的资本在京都创立了一家生产新型精密陶瓷的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即现在的京瓷株式会社),利用精密陶瓷的特性,开发了各色各样的产品。从生产精密陶瓷元器件到生产太阳能电池、医用材料,以至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终端产品,京瓷逐步成长为年销售额超过4万亿日元、税前利润近5000亿日元的大型跨国企业。

1984年,日本政府进行通信改革,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通信领域。52岁的稻盛和夫抱着“让日本民众用上价格低廉电话”的信念再次创业,毅然建立了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简称第二电电,现KD-DI),京瓷为其第一大股东。2001年,第二电电合并其他两家电信公司,成为日本第二大通信运营商。

稻盛和夫创建的“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历经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机、90年代的泡沫经济危机、2000年IT泡沫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始终巍然挺立、快速发展。这一稻盛不败的神话,不仅使稻盛和夫与松下的松下幸之助、索尼的盛田昭夫以及本田的本田宗一郎一起,并称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而且也使其卓越的经营理念传颂四方。

稻盛对华尔街投资家们不顾风险片面追求资产收益率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自称是一个“谨慎小心又爱操心的人”,其经营法宝简而言之,即“稳健经营”。具体策略包括:

第一,储备充足。经过不断积累,目前京瓷随时可以使用的现金达4700亿日元,另有3700亿日元的股票等资产作为内部留存,合计共有8400亿日元的储备。每当危机来临、军心不稳时,稻盛总是充满自信地安慰员工:“请大家不要担心,继续努力工作。京瓷哪怕两年、三年销售额为零,员工们照样有饭吃,因为我们具备足够的储备。”

第二,高效运营。稻盛特别强调打造“企业高收益的经营体质”。他说:“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受石油危机的影响,1974年,京瓷的订单一度从过去的每月27亿日元骤减到每月不足3亿日元。尽管如此,这一年京瓷依然没有亏损。因为京瓷具有独创性技术,能批量制造当时谁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产品,加之始终贯彻“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的经营原则,利润率竟然超过30%。稻盛把全员营销、大力削减成本、保持高生产率作为应对危机的利器。

第三,不断创新。京瓷从零部件生产企业起步,如今已能制造手机和复印机等终端产品,在广泛的领域拥有尖端技术。京瓷在创业之初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绝缘材料———“U字型绝缘体”,为松下电子工业公司供货。因为显像管的电子枪要通过高压电流,所以这个具有高绝缘性能的产品就成了电视机的核心部件。但就在U字型绝缘体供不应求、盈利丰厚的时期,稻盛已把目光转向了正在崛起的电子工业领域,开始了U字型绝缘体替代产品的研发。不久,U字型绝缘体被淘汰,订单全部转向了新开发出的替代产品。考虑到陶瓷耐高温,其硬度仅次于钻石,不易磨损,稻盛还积极探索开发适应其他领域的新产品。当时纺织行业尼龙化纤刚刚登场,尼龙非常坚韧,在织造过程中尼龙线高速穿行,与尼龙线接触部位的金属很快被磨损,而稻盛研制的陶瓷零件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依靠同样的技术优势,稻盛还成功地将钓鱼竿上的金属导向圈换成了陶瓷产品。直到现在,该产品的月销量还在500万个以上。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稻盛的企业公开宣布决不解雇包括钟点工在内的任何一名员工,因为稻盛说过,“公司永远是保障员工生活的地方。”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