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孙文凯:进城才敢消费:未来必须彻底城镇化市场化
发文时间:2020-12-20

近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出台。《建议》最重要的是明确了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而要达到国内大循环为主,内需是最重要的,而消费的作用也再次提上重要地位。
对于消费,二十多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即提出,“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内需,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并出台了众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此后,提高消费需求几乎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及。但是,据2019年统计,全国总消费率仍然只有55.43%,居民消费率不到40%。与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几乎是世界最低水平。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是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规划也首次提到“全面”促进消费,凸显了拉动消费的重要性。
要提高消费,就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并改善收入结构。
一方面,拉动消费首先要提高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这是拉动消费重要基础。因为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高,但是收入低,购买力差,提高此群体收入会提高总消费。而农村居民及流动人口又是我国低收入群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此部分群体收入。
另一方面,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早就证实: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即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能够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中国目前的收入存在很大差距,连续19年基尼系数在国际警戒线水平之上。
要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继续加大城镇化,大力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同时使已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尽快在城市落户成为永久城市居民。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收入差距最大来源,推动更多农村人口进城既能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尽快达成中等发达程度的2035远景目标,也将推动我国收入差距尽快走向“库兹涅茨曲线”的下降阶段。
在我国当前服务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城进入服务业,由于服务业劳动收入分配份额较高,也将提高整体劳动者收入分配份额,从宏观上改善收入差距。同时,让农村人口进城稳定落户安家,将促进最终消费需求。笔者近期的一个研究显示,当流动人口能够融入所在城市时,他们的消费意愿将由于对城市人模仿而显著提高,促进其全方位消费需求。
城镇化让劳动力资源有效流动利用,也是市场化的一部分。十九大提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种要素配置都由市场决定才能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价格引导、供求互动展示信息和竞争激励效率。市场化在提高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上有更多的含义和更广泛的作用。
首先,市场化通过让要素最优配置、更多民营经济生成和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得进入城镇的人口提高收入。在这方面,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后政府做了很不错的工作。更多民营经济主体进入市场,进一步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并且中小微企业主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其发展壮大也改善了收入差距。
第二,市场化还推动城市化过程的管理更合理。长期以来,采用行政力量控制大城市规模以缓解资源短缺是常见做法,但是并不是市场化的有效率资源配置做法。采用市场化的思路管理城市,可以通过资源价格提高挤出过剩人口,控制最优城市规模,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当前,城镇化和整体市场化推进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城镇化还要和农村资源市场化改革联动,推动要素双向流动实现最优配置。市场化还要进一步改进金融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分配,减少行业进入壁垒,特别是政府管理大城市的思路也应该尽量采用市场化手段。经验表明大国最终必然依赖内需和本国消费需求为主,城镇化和国内要素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推动我国形成统一国内大市场,最终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福利。

(文章来源于澎湃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