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陈彦斌:市场化改革是未来发展趋势
发文时间:2012-07-28

  “政府工作的重心将因此由推动经济增长向社会建设等民生领域转移。”
  201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三年来首次跌破8%。尽管这一经济数据仍在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区间内,但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当前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对此,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教授陈彦斌分析称,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未来经济增速将出现大幅下滑:在没有出现重大经济波动的基准情形下,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年至2010年将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即使是在较为乐观的情形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速也将分别下滑1.1和2.7个百分点;而如果在较为悲观的情形下,则下滑幅度将分别高达3.1和5.2个百分点。
  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全球技术进步速度减缓、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突出的大国经济特征等都将使出口增速大幅下滑;由于工业化进一步推进的空间明显收窄、投资效率出现恶化趋势和“出口-投资”联动机制的消失将使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以往的低成本优势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储蓄率的高位回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严重降低而不复存在;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由于制度红利的衰减和技术进步放缓而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将可能有所减弱。
  “未来严峻的民生问题无法再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政府工作的重心将因此由推动经济增长向社会建设等民生领域转移。同时,市场化改革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对于金融市场、资源品市场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干预能力将可能在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有所减弱。”陈彦斌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将有助于缓解高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但也同样会带来巨大挑战。在陈彦斌看来,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已经长期适应高速经济增长并形成“高增长依赖症”,即经济增长成为缓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方式,因此经济增速明显的趋势性放缓或将严重削弱社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治理短期经济衰退的能力趋于减弱,经济增速的趋势性放缓将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一方面要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速,防止出现‘硬着陆’;另一方面,也要增强社会稳定性,降低社会对高增长的依赖。”陈彦斌分析指出,需要推行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较快水平,在传统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扩大国内居民消费等途径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此外,还应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降低社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依赖。
(原文刊于《国际金融报》2012年07月18日 第08版)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