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论坛】人民大学:应尽快开征房地产税并分阶段开征环境税
发文时间:2013-09-22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第三季度)”于9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教授刘凤良在演讲时表示,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尽快开征房地产税并分阶段开征环境税。

  刘凤良分析称,从事权的角度来看,政府应把注意目标放在市场的失灵方面,中央政府应更多的应关注地区之间共同出现的市场失灵,也就是地区之间失灵问题。比如说食品安全,比如说环境污染。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应该更多关注于地方的发展,在当前来看,城镇化是地方政府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当分割事权之后,就应该调整现在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应分阶段征收房产税,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政策选择,分阶段开征环境税,起到中央政府调整重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作用。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凤良:首先感谢冯校长对我们论坛的鼓励,也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同学来参加我们的论坛报告会。事实上,正如刚才主持人毛教授说的那样,承担这样一个任务,我还是承受了一定的压力,记得五年前我们宏观论坛刚刚起步的时候是07年底,我受课题组的委托来讨论财政问题,当初的题目是经济繁荣状态下财政政策的调整。但是不凑巧,或者是我们没有准确的预测到08年之后经济形势发生如此的变化。所以我深深的自责,好在我没有在报告中出不良的政策建议,所以还有点欣慰。但正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所以导致我五年没有再站在这个论坛主讲人的位置上,所以我今天壮着胆子再来作这样一个报告。

  事实上,回忆这五年时间,似乎我的基本倾向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虽然有时候深深的反思,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似乎有限干预的保守主义是我们的一个价值取向,这大概也定位了我今天这样一个报告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经济成绩应该说是举世瞩目的。在产业结构上来看,我们实现了从农业的大国向工业化的转变,并且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那么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各种经济矛盾事实上也相继的出现了。尤其是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这样的一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出来。比如说我们的工业部门比值偏大,我们工业企业内部能耗的产业相对的过多,造成的污染问题严重,服务业的发展又不相匹配等等,这样的一些现状使得我们有必要反过来考察一下我们的产业结构问题。关于这样一个问题,我时常在想,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存在,那么它存在了,是否能够意味着调整,那么调整是否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得到,这是我们想试图回答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的报告中或许我对产业结构突出问题的判断是更带有描述性的,并不是一个定性的。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我更强调它的可行性,换句话说,我们想试图通过寻找这些产业结构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它的最初的成因,来探寻我们改变,或者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因,并且我们想试图说明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某些对于市场机制的扭曲造成了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困境,我们要改变的或许是激励内生的动机,而调整或者是改变对于这些激励扭曲的某些外在的因素,这就是我们报告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首先我们对我国现在产业问题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给出一个判断。

  应该说,我们总体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态势,但是我们的三次产业和工业化进程是相互一致的,从增加值和就业两个角度来衡量,改革三十年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第二产业一直保持了最大产业的地位,而第一产业比重占比明显下降,三产的比重也在上升。两个图形反映了这样一个趋势,大家很容易看到,处在最上面的一条线是我们的第二产业占比,中间的第二条线是服务业占比,第三条线则是第一产业的占比,明显的符合我们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当然,在这个问题中引起争议的更主要的来自于二产业的是否下降的问题,因为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在有些后现代化国家中出现了第二产业的倒U型趋势。那么这样一个问题或许是大家引发争议的一个特征,或者说是对这样一个现象有所争议。下边我们还会涉及到这一点。

  第二,从就业情况来看,大致和我们反映出来的有类似的特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从相对角度来看,我们相对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国家的各产业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步的攀升,这个不需多说。现在我们基于这样大的背景看看我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其实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我本来想写它问题和特征,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它有些可能是问题,有些可能就是特征。关于这些问题在学界大多被提及:第一是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或许是我们这次报告的重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第三是二产的内部结构;第四是服务业内部的结构问题;第五是地区产业的结构趋同问题。这是我们现在在学界经常被提及到一个问题。

  首先看农业,这个问题大家的分歧并不是十分的大,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农业它的占比在下降,但是它基础地位还不是特别的牢固,大致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相对于人口而言,我们生产粮食的土地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削弱,这个不需要多说。第二是基础设施,因为随着我们的自然灾害的增加,这项损失也占了很大部分。第三是出现在我们的体制上,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小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还没呈现出这样一个生产方式,和世界相比,我们的农业生产单位都相对较低。这是第一个可以称之为问题的东西,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界的分歧并不是十分大。

  第二是二产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刚才我们提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十年工业化进程中都在增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评论则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现在大致看一下它的基本特征。我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它是偏大的,那么这样一个推论,存在着过度工业化的嫌疑。具体来讲,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工业占比持续都处于一个较高位置,上边的蓝线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占比的情况,在世界水平来讲,相比于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等等。二是我们的工业化时间,无论是纵向来看还是横向来看,我们的工业化时间都偏长,一般来说,工业占比到下降阶段差不多二十年左右时间,但是现在我们经历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是我们有可能引发争议的话题。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我们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这个话其实不需要我再说,因为它是一个比例,工业占比高了,服务业占比自然也就低了。所以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国家服务业占比都是比较低的。服务业对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有一定的缺陷,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其实服务业很大程度上和制造业有一个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个关系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来的,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上升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业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那么从我国的数据也表明,我们的第三产业TFP增长其实有可能促进第二产业的TFP的增长。但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服务业部门存在着发展的必要性。这是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关系来看。

  第三是从内部结构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表现为重工业化程度比重过高,造成能源资源消费高,环境污染严重。近十年来,我们国家单位GDP能耗在世界的同期水平上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比如说09年我们单位GDP能耗是7点多,而世界的一个平均水平才2.9,这是我们注意到的。那么伴随着各种高能耗,我们一季度报告已经指出,我们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可以随处可见,具体的数字我在这里不去一一列举了。第二个结构内部表现,工业产业投资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么更加困惑的是,当前还存在着传统的和新兴产业双双的产能过剩问题,具体的证据:第一个是近些年来我国产能的平均利用率呈现着持续下降的趋势,IMF数据表明了这样一个趋势。第二个是我们产能过剩还表现为不仅是传统行业,钢铁、电解铝等等这类传统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而且我们某些新兴的产业,甚至包括政府扶植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第三个是制造业产业低度化,使得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如果说按照OECD的标准,我们的高新企业研发投入应该占到4%左右,那么这项指标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一个行业是属于高新行业,即使我们把这个标准下调到1%,那么到2011年中国也就七个行业可以达到高技术标准。二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均的制造业增加值不仅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的水平,这一点的数据在表中已经能够明确的看出来。

  第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问题,这个刚才我们已经说明。那么这样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较低。二是与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等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偏低。这是我们看到的第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五是产业结构地区趋同性突出。我们用工业产业结构来衡量,我们发现从03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各年的各地工业产业结构平均的相似度都高于0.7,蓝线显示了这样一个方式,标准差正好是反向的,所以它们两个共同支撑了这个特征,那就是我们地区间的工业产业结构非常趋同。

  我们把问题罗列在这,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学界给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理论界几乎是一边倒,大家反思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基本的观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判别标准上,大家认为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阶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有一个最优的产业结构,但是当我为了准备这样一个报告,我就找最优目标,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最优,我就翻各类学术性文章。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最优更多的来自于统计发现,而不是目标的先设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事实上往往把发达国家的三产占比看成是一个最优,所以似乎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样一个判断标准往往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忽略了一个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忽略了现代经济中的国际经济体系一体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比较优势的作用在不断发挥作用,试图寻求这样一个最优的结构,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相反,关注产业结构内部的比重或许是更为重要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于产业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于增长方式的批判上,那我们要改变现在的以能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方式,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产业结构需要推倒重来,因此有些人说,那我们就应该尽快重构一个新的产业结构,这是经常出现在学术界的第二种声音。

  第三个,在政策策略的选择上,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似乎在指导思想上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借用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我们搞总量调控,总量刺激,现在似乎凯恩斯主义在许多结构体中不灵了,我们是否转向供给,哪缺补哪,哪短补哪,服务业不是发展不足吗,那我们就发展服务业。这是表现在政策的取向上。

  那么这样一些问题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也使得我们刚才有可能认识到我们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反过来认识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说,这些判断或许过分的依纵于别人的经验了,用后现代化的标准来评判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忽略了增长的阶段性以及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第二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人们过分强调完美的特征,我不知道哪位学者给了这样一个目标,说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就应该是增长快、就业多、结构好、效益优、能耗低、污染小、技术高,几乎把我们想到的全说了。但是我们就想,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能不能实现呢?这或许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第三个,基于政策的选择有一点点零打碎敲。上述完美的目标难以模型化,因为你要模型化就必须把目标加一个权重,加权重当然就会带有你的价值判断了。

  所以这样一个分析使得我们本报告想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来说话。我们想试图从一个一般性的结构中去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想说的是假设外部的环境,包括外部的竞争环境和政府的政策既定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动态的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外部的扭曲有可能改变这个转移过程的进程,所以政策的设计或许在于激励内生,矫正扭曲。那么这是我们这个报告的一个出发点,有时候我们在想,其实产业结构是你上期行为选择的一个后果,结构是经济运行的一个表现,而不是一个目标。这是我们想要论证的重要的一个观点。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第二部分内容转向对当前产业结构市场内生驱动与激励扭曲的一个分析,这部分又细分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去讨论内生的驱动因素何以造成现在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形成我们产业结构的问题;第二部分我们再看看我们所面临的激励扭曲到底以何种方式助推了或者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刚才我们已经说明,特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形成这样的产业结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则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无外乎有下面一些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发展水平;第二是外需,如果说发展水平是内需的,外需构成了第二因素;第三是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动力,资本深化;第四是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我们资本深化进一步加深;最后一个小题目,谈一谈我们所谓的空间布局的问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区域间同质化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实稍稍懂一点经济学的人就知道,我们有个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于食品需求会大量下降,所以收入的提高促使了我们国家恩格尔系数下降,恩格尔系数下降使得我们消费比重从过去基本需求转向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需求拉动势必成为我们产业结构转型的最基本的原因。这是第一个方面,我们利用标准的多部门的产业变迁模型做了一个基本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收入效应在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中,对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的贡献是36%,对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上升的贡献率高达48%。这是模拟结果显示,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刚才到讨论稿。

  第二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在我们国家第二产业比重以及内部结构变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刚才经常讨论的那些问题的所在。外需为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制造了大量的需求,那么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国家工业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实是和我们的贸易增长同步出现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打开国门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那么在出口总额上来看,05年我们超过了日本,2010年超过了德国,2012年我们超越了美国,现在我们名列世界第一。伴随着出口的增长,我们工业占比大幅上升。

  从右边图形可以看出来,工业制成品占比已经是相当大的份额。在国际价值链中,我们国家二产的地位导致了我们工业虽然大而不强,这是它的内生的一个原因。其实现在的世界格局中的分工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会儿我们会说这样一次金融危机之后是否改变了这个格局。但现在我们还以这样的既定格局说话,在这样的格局下,我们国家工业部门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其实也决定了我们的这样一个工业化的结构。

  那么我们国家其实在对外贸易这样一个价值链条中,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是能源和技术,而对于区域内,亚洲这样一个区域内的依赖,则主要是对其内部的一个替代,主要依赖于它的原料的加工,或者说是投入品对我国的进口。这样一个价值链使得我们国家成为对外贸易中亚洲区域的组装中心。数据显示,我们大比重的加工贸易导致了我们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再出口比重显著提高,我们大量的进口中间品,反过来去再出口。第二个特征,中国在全球的生产格局中产出份额很高,但是产出的增加份额却比值较低,意味着我们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赚取的部分不多,或者相对不足,这是第二个。

  这两个方面导致了我们国家第二产业虽然大,但是不强。第三个方面表现为出口结构,或者外需结构,决定了我们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我们关注于二产内部的产业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机械制造业在二产中所占的比重,2011年表现最上面这条蓝线,它一直趋于上升,这是它的内部结构。再来看我们的出口,我们发现,出口的部分中,出口贸易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轻重比例存在着影响。我们机械设备、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所以这样的一个外需结构,导致我们二产业这样的一个结构也在积极的上升,与此同时,由于你的出口产品中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汽车等等,从而使得它们对于上游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那么上游产品有什么呢?就是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所以结果就使得我们在新世纪(15.88-0.22,-1.37%)出现了二次的重工业化。第三个我们发现,随着当前我们出口放缓下降,机械设备等国外需求减少了,那么钢铁等行业产能也就会自然过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产能过剩带有经济周期的特征,并不是我们人为的制造一个产能过剩,过去的需求拉动了这样一个产能增加,反过来,当这个需求出现降低的时候,它自然也就会出现产能过剩。所以这样的一个产能过剩具有周期性的特征,这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形成的第二个主因。

  第三个主因来自于资本的深化。我们都知道,从供给的角度出发,产业结构它的变迁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或者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技术进步的差异,如果在三个产业的内部它们的技术进步率不同,那么自然技术进步率高的那一个产业就会出现向外的转移,也正是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推动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进步。我说的是占比的进步。所以这样一个驱动力正是我们国家出现的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的一个原因。同样,对于这样一项我们做了模拟实验,实验显示,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的贡献率为8%,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是17%,一会儿我们把各个因素放在一起再加以比较。

  造成产业结构表现的第二个供给因素那就是资本的深化,资本深化也可能造成这样一个转移,这个主要表现为二产向三产的转移。大家都知道,随着资本的深化,那么人均资本的占有量就会增加,他的劳动生产率也会相继提高。所以导致和刚才我们说的技术因素相类似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这样一个部门产出增加。但是产出增加就有可能带来价格的下降,如果这个价格的下降产生效应,或者说第三产业中价格相对上升带来的效应,超过了第二产业,那么这个转型也就会相继出现了。这是我们注意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利用同样的模型去验证资本深化的效应,我们发现它对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下降贡献度是61%,资本深化对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上升的贡献率是67%。从这两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产业转移中最重要的的因素。

  需要说明一点,如果说资本深化最初它的动因来自于对外贸易,来自于我们的开放部门,那么当外需减少的时候我们的资本深化还在加速。图形中,09年左右的数据已经表明这一点,资本深化出口动力拉动已经不足了,接过这个接力棒的其实是我们的城镇化。说的再具体一点,是城镇化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本深化进一步成为推动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这样一个动力。这是我们注意到的。

  正是因为城镇化的进程加速,我们资本深化在加速,同时也直接产生了对于相关服务业的需求,使得服务业在我们经济危机后期出现了一个上升的势头。但是我们也同时注意到,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重工业化和产能过剩。这个其实和刚才我们所说的外需拉动的原因是一致的。那么由于房地产投资在00年之后急速繁荣,拉动了钢铁、水泥等上游行业的发展,自然也就对钢铁、水泥等这类的重化工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两年我们在政策的引导下,或者说在政策的控制之下,房地产投资急速减少。那么这样一个减少是压了房地产,反过来其实减少了对于上游产业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上游产业的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产能过剩又带有政策周期的性质。除了刚才的经济周期之外,那么产能过剩还有政策周期这样一个特性。

  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区域间的产业同质化问题。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注意到,我们国家的产业布局和我们的第二产业占比较高有一个直接的关系,而这个又跟我们对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看一下我们产业布局的同构情况。我们发现产业布局的同构几乎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或者说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东西这样一个意义上,并没有发生大量的产业转移。所以他们的内部则是表现为产业程度,而在地区之间他们的同构性也还比较高。仔细分析原因,我们发现这主要还是成本因素所决定的,成本因素中又与离着港口的距离直接相关。换句话说,其实决定产业布局的简单的说,主要是他的运输成本。

  我们来看一下其他成本,我们注意到,土地、劳动力、创新这些成本,或者说技术因素,本来应该成为我们国家产业中空间转移的动力,但是它是否发挥了这样一个作用呢?我们看一下土地,从区域角度来讲,用价格衡量土地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采用了人均拥有的土地量作为衡量,我们发现,用土地这样一个指标来衡量地区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指标没有和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布局相一致。我们再看劳动力,同样的方式,我们计算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的价格和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那么这几个差距都显示出全国四大地区之间的差异,在这里可谓是最小的一个,标准差,或者说我们用最后一个指标的标准差是六千多,他在所有的这些数据中他最小。换句话说,这样的指标并不是企业或者是产业试图从地区间转移的因素,或者说不足以引起他的转移。我们再看一下创新动力,如果我们的TFP足以使得我们国家的地区间有足够的差异,那么也可以发生产业间转移。但是很遗憾,我们无论用自然锻炼法还是等距分类法来衡量,我们国家目前工业部门科技进步率都没有形成一个空间的梯度,并且与现在的发展水平不一致,数据显示相对而言西部地区他的技术进步率更高一点,这个背景下我们发现,现在的产业结构布局和我们科技进步的梯度不相一致。结论是我们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科技创新动力都没有拉动我们国家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转移。

  说了这么多,我们把我们的观点简单归结一下,大致说来,我们的思路是,产业结构转移来源于需求和供给角度。需求角度讲,人均收入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端到高端转移的主因。从供给角度看,外需拉动为主的投资增加引起的资本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正向变迁,城镇化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数据显示,对第一产业劳动份额贡献度收入效应占36%,资本深化占61%,部门间劳动份额差异贡献度是18%,技术进步率的贡献度是8%,所以如果单纯的考虑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显然资本深化最高。看第三产业,我们发现收入效应是48%,资本深化是67%,部门间劳动份额的差异是39%,技术进步的差异是17%,这表明收入因素和资本深化是我国结构转型影响最大的因素。而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在我们转移中影响最小。

  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认为它和收入有关,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来源于外需的增加,在特定的国际经济产业链条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造就了我们国家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而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机械设备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再加上房地产最后的投资推动,支撑了近几年我们国家的二度重工业化的局面。这可能也暗示,我们当前产能过剩有周期性和政策限制双重叠加的原因。最后,单纯的区位优势决定着我国的产业空间分布,土地、劳动、技术创新等其他成本和技术差异在产业空间梯度转移中作用不大。

  这是我们对于我们国家产业所形成原因的内生动力的一个分析,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改变产业结构,那么好吧,就应该从这样一些方面入手,而这样的一些方面并非你想改就能改,而应该是引导。大概这样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一个政策取向。

  第二个方面,结构的扭曲。关于结构的扭曲我们注意到,其实在我们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下面的一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简单看一下,第一个是要素价格,我们注意到,土地价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这样一个政府控制价格的问题,为了地区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努力的把工业地价一压再压,给出更多优惠,使得第二产业部门发展在一个低投入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保有了它的扩张速度。劳动资本、能源这样一些因素也存在着重大的扭曲,我们以边际产量和价格要素比作为度量指标,我们发现这样的一个扭曲,或者说以这样的度量标准,我们能源要素价格的扭曲最为严重,劳动力价格、资本价格也有相当程度的扭曲。

  第二类扭曲来源于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对于利息率的间接扭曲上,这样的间接扭曲又与金融行业的数量管制相一致,由于我们没有一个利率的市场化,政府在管制金融行业过程中更多采用数量进行控制,而银行为了规避这样一个控制采取了变相的方式,所以使得我们大量的资金流向了高收益但高风险的部门。这是我们注意到的,因为这样一些部门往往他的抵押品比较充足,而抵押品充足的更多的则是重工部门。

  第三个是关于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对于地方政府我们注意到,地方政府是在我们国家起到重要作用的经济单位。那么这样一个部门,在现行的晋升和业绩考核压力下,为了地区的发展,往往关注于GDP的增加,而对于由此产生的外部效应则缺乏它的动力,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外部的,比如说简单的污染,它有可能飘到外面去。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注意到,我们环顾北京的污染的时候发现它可能不来源于北京,我不说是哪个地方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使得我们一个经济转型过程中重工化趋势在这样的推动下也日趋明显,与此同时,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借助于原来已有的产业结构基础。所以更多的会增加原有的行业的投入。所以很多时候你发现,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往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联。所以谈转型,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一个动力。

  第四个是周期性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协调,当然这个题目已经预示着我们问题的导向了,因为我们国家更多的在宏观问题上采用的是周期性逆风向调整的政策。周期性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增长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这两个目标,或者说这两个相近的目标,使得我们国家的干预和产业政策调整之间很难出现一个协调。这是我们注意到的第四个因素。

  第五个是产业政策本身设计不当,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产业政策的实施往往借助于发改委的规划来实施的,而发改委的规划又不可能规划到某一个特定的技术和特定的装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导向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下的行业支持计划,在行业中干什么已经不重要,只要搭上这个行业的边你就有利可图,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的倾斜政策。所以当大家把大量的低端的容易上手的东西发展起来的时候,那么产能过剩也就必然了。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五个扭曲原因。

  从这些扭曲原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以市场机制方式实现资源自然流动,产业良性变迁,这样的要素价格扭曲却干扰了这个过程。二是金融部门数量性调控使得我们利益机制扭曲价值,重工业化、房地产等行业受益。现行的人事任命和分权制度激励着地方政府资本密集型、高能耗、高产值的重化工和低技术水平的加工倾斜,导致资本深化过度和偏本地资源禀赋现象,是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因素。从政策层面上,以就业和增长为目标的周期性政策与产业政策不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们现有的产能过剩。另外针对关键性技术、装备及产品的产业政策在实行过程中由于过于宽泛,而使得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并不一定采用我们想推广的关键性技术和装备。

  这是我们想说的第二方面的原因,我们发现在第二方面中有一方面是内生的动力来推动我们产业结构的转移,另一方面扭曲使得我们结构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所以政策导向其实也是否明显了,那就是驱动内生的产业调整动力,而削减或者说减弱扭曲。

  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我们人均收入的提高、对外贸易、资本深化、行业技术进步,都是我们推动产业转移的内生因素,而后面几项,要素价格扭曲,金融的数量价格调控,地方政府行为扭曲,周期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合不恰当,都是我们需要改正的方面。所以我的政策构想其实已经出来了。

  围绕上面几方面,未来调整方向大致有七个方面:第一个,应对我们国际分工固化,挖掘有限的外需增量。这是我们现在可能能做的一个方面。第二个,创造国内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第三个,发展数字制造业,以技术进步来推动二产向三产的转移。第四个,服务业的发展重在和第二产业的联动,换句话说,更多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生产性服务业,当然我们收入提高也会对最终消费的服务有一个提升。第五个,推进要素市场价格改革为核心,改变现有体制中与产业结构自然变迁不相一致的地方。第六个,借鉴国际的分工经验,构建我们区域的产业结构链。第七个,在政策层面把产业结构调整归位。

  大致来说是这样几个方面。

  最后,基于上面几个思路,我们说在政策层面上,我们认为近期还需要做一定的事情,这些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在财政政策上来看,其实当务之急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从事权的角度来看,或许政府应该更多的把转移的目标放在市场的失灵方面,中央政府更多的应关注地区之间共同出现的市场失灵,也就是地区之间失灵问题。比如说食品安全,比如说环境污染。那么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应该更多关注于地方的发展,在当前来看,城镇化或许是地方政府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当分割事权之后,我们发现收入上来讲,应该调整现在的收入结构,或许分阶段征收房产税是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一个政策选择,而增加环境税或许能够起到调整重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作用。那么从货币金融政策上来讲,应该减少数量上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着力于多层次的推广或者说建立资本市场,尤其是给民间的投资,给民间的融资行为更多的机会。比如小企业债,小企业的股权融资等等。

  在投资政策上来讲,要素价格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要素价格反映了要素的边际的贡献,那么才可能从真正的促进我们国家的产业升级。产业政策上,我们刚才说产业政策其实更多的应该侧重于技术和产品,而不是泛泛的侧重于整个行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调控或许应该更多的把数量型的控制转向用价格表现出来。比如最典型的,今天上午为什么那么堵,北京市限了那么多汽车也没有起到作用,更多的是在有条件的时候大家买了更多的车,汽车行业是有所发展,但是对于解决问题而言却没有更多好处。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给用车增加边际成本可能是调整的一个思路。因此,我们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的政策主导思想还是希望政府能发挥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是在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来完成的。

  这是我报告的主要内容,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我们的报告,与我们私下里再讨论。当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接下来和我一起听一听专家的批判,谢谢大家。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